取消
N个人收藏
您所在的位置是:首页>>个人收藏
N个人收藏
您所在的位置是:首页>>个人收藏

胡杨| 寒冬时节砌火墙

发布时间:2024-11-13    浏览次数 :24

几乎所有老一辈团场职工都记得,从团场开发建设开始,火墙就成为职工群众家家户户度过寒冬的“好伙伴”。

几十年过去了,自己和同事砌火墙的往事,仍然暖暖地留在心底,至今难以忘怀。

1969年2月中旬,我和十多个同学从奎屯下乡插队来到原农七师下野地五场(现八师一三三团红光镇)种子队,老队长把我和3个同学领到了住处——一间半地窝子(一半在地面之上,一半在地下)。当时团场条件比较差,冬季取暖几乎没有煤炭,但让我们几个支青感到欣慰的是,不大的地窝子里,有一个用土坯垒的燃着炉火的炉子,紧挨火炉的是一座并不美观的土火墙,虽然炉火并不怎么旺,但从寒冷的室外进到地窝子里,仍然感到一股带着泥土味的暖意扑面而来。

那时候我们住的是地窝子,睡的是柳树条子编的“床”,下乡时带的被褥虽然不太厚,但每晚收工回来,有土火炉、土火墙给我们“保驾”,睡得很香甜。

记得当年3月下旬,冬雪还没有化完,天气乍暖还寒,连队安排我们浇水排清渠道。由于渠道里还有一些积雪,每天收工回来,鞋子和裤腿都被打湿,还粘上不少泥巴。于是,暖暖的火墙上就挂满了我们的湿衣服、湿鞋子。第二天早上,穿着干干的带着热度的衣服鞋子,心里常常感念那暖暖的火墙。

一天,一件让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。同宿舍一位名叫牛学林的同学,好心扛了一大捆烧火取暖用的梭梭柴回来,他把这捆柴火朝火墙边一放,用力太大,那一大捆柴火一歪,却把那座孤立在地窝子中间的火墙给砸倒了。后来听牛学林讲,当时“轰隆”一声,地窝子里烟雾弥漫,灰尘遍地,可把他给吓坏了。

地窝子里的火墙坏了,那是要挨冻的。第二天,我们清理了残墙炉灰后,找到老队长,请他安排人给我们打火墙。谁知老队长听我们说完情况,笑笑说:“连队所有男劳力都被团里抽去参加清理干渠会战,时间3天,你们留下两个人修好火墙,明天全部到工地参加清渠劳动。”

我和牛学林从保管员那里找来了瓦刀、泥抹子,从粮食场边上拉回新土坯。用老保管教给我们的办法,从连队大伙房后边拉回一口废弃的大锅,把旧土坯放在锅里,加水泡好了泥巴。老保管员告诉我们,旧土坯泡出的泥巴不带疙瘩,粘合力强,特别好用。

从小长大只知道火墙带来的温暖,如今自己亲手砌起火墙来,却真不知道怎样下手。

于是,我和牛学林还是请来老保管,他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火墙的构造和抽火原理。砌火墙的土坯,一般是长24厘米、宽12厘米、厚3厘米的标准。砌火墙分3孔火墙和5孔火墙,那时听说团场里有人还砌出7孔火墙。火墙受热原理是第一孔连接火炉,从上方留的孔转回第二孔后,再从底部留孔连接第三孔,最后由第三孔连接上方的烟道,一直通到屋子顶上的烟囱,火墙只要抽风力强,就算完成了。

老保管说,火墙烟囱砌得越高,火墙孔与孔之间留的洞越大,抽风能力就越强,火炉就越好烧,火墙当然也热得快。但这种砌法,火墙因抽风能力强,热得快也冷得快,留不住炉火和热量,浪费煤炭和柴火。

那天,我亲手当“大工”,拿着瓦刀,而牛学林则一会儿递土坯,一会儿放泥巴。我们凭着平时看见的火墙模样和老保管教的方法,摆弄了一天,硬是在连队的收工钟声敲响前,砌好一座还算看得过去的火墙。

点着炉火一烧,只听见炉火被抽得呼呼直响,虽然累得筋疲力尽,但看见第一次砌出来的火墙大功告成,心里还是很得意的。晚上,我和室友享受着火墙带来的温暖,舒舒服服地进入了梦乡。

1977年,我受派参加驻连工作队。那年秋天,六连分配来20多个青年学生。连队给他们准备了新宿舍,又要给他们砌火墙和炉子。当时连队秋收劳力很是紧张,我便自告奋勇参加了给学生新宿舍砌炉子火墙的行列。

住了好多年有火墙的屋子,又亲手打过一次火墙,所以,我凭着记忆,像模像样地砌起火墙来。真是一回生两回熟,当天,我在其他职工的帮助下,总算砌好了一座5孔火墙。

记得不知团场哪位老职工说过,7层锅,8层炕,9层炉火烧得旺,我又琢磨着砌好一座9层土坯的火炉子。最后,又给火墙勾了缝。大家一致夸奖我砌的火墙火炉不但好烧,而且还很漂亮。其实,我心里还很感激牛学林,感谢老保管,要不是有他不小心弄倒火墙的经历,要不是有老保管的言传身教,哪有帮助其他职工群众砌火墙的本领。

上世纪90年代末期,团场经过40多年的建设,职工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90%以上职工家庭都住上了整整齐齐的砖瓦房。但是,职工群众住房里,取暖用的火墙依然散发着温暖,只是种类也越来越多,有的用上了瓷砖火墙,有的用上了铁皮火墙。有一部分职工还是喜欢土坯火墙,这不仅是因为心中的那份留恋,还因为土坯火墙比其它火墙更温馨、用它烤火取暖、烤衣服鞋子更安全、保温时间更长。不少职工群众把它砌在屋子的墙壁里,可以融洽地当作隔墙,和墙壁混为一体,那么整洁,那么踏实,像一座温暖的靠山。

后来,团场职工群众开始住进楼房,用上了暖气,但是,一些住在连队的职工群众,冬季里仍然离不开暖暖的火墙。

(高永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