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4-11-21 浏览次数 :16
在打仗的时候,野外生火做饭无疑是“索命的亡魂”,因为升起的袅袅炊烟相当于于信号弹,直接暴露了己方的位置。
但在很多时候,由于后勤无法保障,就地取材生火做饭成为不得已的选择,怎么办呢?
这可难不倒聪明的解放军战士,只需要挖一个小小的浅坑,就能够实现“无烟做饭”,非常高效方便。
不仅行军打仗的时候好用,就是平时野炊也能用上,快来学习!
这种浅坑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无烟灶”,也被称为“避光散烟灶”,本质上来说它并不是不产生烟,而是产生的烟很少,在大气经过稀释之后,几乎无法被敌方观测到。
制作这种无烟灶的方法也很简单,一个人一把铁铲,差不多30分钟左右就能挖好,环保还耐用。
首先在土地上挖一个能够蹲下的方形坑,深度没有太大的讲究,只要能够满足解放军战士下蹲烧火的需求就可以了。
这个坑洞的面积可以稍微大一点,因为需要堆放一些柴火,或者说食材等等。
当然,放坑上也没有关系,主要是坑大,解放军的活动空间就大,食材和柴火放在下边,也比较方便。
然后根据风向以及地形,在坑洞的一侧开凿灶台,这种灶台和农村的土灶差不多,能够生火做饭就行。
然后最关键的点来了,在灶台的后方并不修建垂直向上的烟囱。
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说了,没有烟囱,烟雾排不出去,与其说是在做饭不如说在熏腊肉。
虽然并不修建垂直烟囱,但一般情况下会在后方开凿出多条平躺的排烟通道,它可以起到排烟、散烟的作用。
为了保证烟雾不会升起,在排烟通道当中会用树叶、树枝覆盖,如果环境比较简单,还会加一些泥土。
这样一来,虽然覆盖在上的东西阻碍了排烟的效率,但是多条排烟通道可以分散烟雾,集排烟、隐蔽、生火做饭为一体。
当然,这样的无烟灶水平肯定是比不上家里的土灶,但是在特殊时期,它还是非常好用的。
所以说,一个人一把铁铲,在30分钟内搞定无烟灶还是轻轻松松的。
不过,大家也别小看了无烟灶的挖掘难度,很多新兵在刚学习开凿无烟灶的时候,一生火做饭,背后升起的浓烟,跟点燃了森林大火一样。
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,原因有很多,比如说在建造排烟通道的时候,由于后方的通道大小相差太大,烟雾一股劲的往一条通道钻,自然也就削弱了排烟的效率。
再比如说,修建灶台本身也是一个细活,要考虑到野外环境的复杂性等等,此外灶台口子的大小也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的。
还有一点,有的新兵担心排烟通道不够严密,用太多的泥土挡住,自然也是不行的。
对于一些经验老道的解放军战士来说,20分钟不到就能修建一个做饭的无烟灶。
随着战争水平的不断提升,各个国家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也一直在发生改变。
以前打仗的时候,很多士兵只能吃吃干粮,但现在有了预制食品,可以在特殊时期吃到各类菜系。
此类后勤物资可以通过无人机、运输机、直升机等方式进行投送,非常方便快捷。
解放军现在的后勤装备日新月异,除了可以配备各类即食食品之外,还有大量的战时炊事车。
这类炊事车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厨房,当中的各类设备齐全,除此之外还不用担心排烟问题。
一辆炊事车在一小时之内就可以满足150名战士的食物问题,比传统的无烟灶要好很多。
这个时候可能会有朋友会问了,既然现在的解放军战士有了如此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,真的还需要训练无烟灶的技巧吗?
答案是有必要,十分有必要,无烟灶这种东西不一定好用,但一定要会用。
因为,即便是在现代化的战争背景下,战场的复杂性仍旧超乎我们的想象。
我们虽然对自己的后勤补给有信心,但正所谓防患于未然,我们无法保证不会出现特殊情况。
万一在特殊时候战士们的后勤补给难以得到保障,就需要就地取材烹饪。
不管怎么说,只要战士们吃饱了,才有力气和敌人作战,所以无烟灶的建造技巧是刚需。
再有一点就是,炊事车并不适合在复杂的山地环境当中作战,毕竟它的体型摆在那里,无法像山地车那样灵活越野。
当遇到山地作战的时候,就需要战士们随身携带物资,若是遇到突防情况,物资可能会被抛弃,生火做饭成为必要的选择。
再有一点就是,无烟灶简单快捷,对于后勤的依赖性比较小,用途范围广泛,要比炊事车更加优秀。
总的来说,无烟灶作为解放军应对突防情况的产物,即使是在现代化战争的新时代,仍旧是战士们必备的技巧。